注册登录 中国心脏心理病患现状调查与干预分析科研平台 双心量表

一百多年前,医生们曾经猜想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在心脏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医学的发展,大量证据表明,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精神心理问题对人的心脏有不良影响。自2008年起,美国、欧洲及加拿大等国家指出,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应常规进行抑郁筛查,这是数十年来双心医学通过科学论证逐步发展的结果。

  

双心医学发展历程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将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和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其中明确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源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发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期前收缩和心脏神经症等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即目前所指的双心疾病范畴。

——1995年,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概念,并指出双心医疗模式有必要成为医院营运的必须。

——199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38位专家成立了心理心脏病学现状及共识会议。规范了心理心脏病学的概念、研究手段及干预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

——2006年,胡大一教授做客人民网,倡导心血管、心理“双心”健康。

——2008年4月,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特设“双心医学论坛”。

——2008年7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双心医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首设“双心医学论坛”。

——2011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学组成立。

——2013年10月,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双心专项基金暨卫计委“健康-从心脏到心理”项目在北京启动。

——2014年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了由我国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广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

——2014年2月,美国《循环》杂志刊载了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的一份科学声明,正式将抑郁症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一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心理对心脏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

——2017年1月,全球首本双心医学专业学术期刊《Heart and Mind》创刊,由胡大一人荣誉总编辑,陆林院士任总编辑。

——2018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18年7月,北京医学会心脏心理医学分会成立

  

双心医学在前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心理疾患将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必须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双心医学无疑是对新医学模式的最好诠释,双心医师必然是新医学模式最好的践行者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