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中国心脏心理病患现状调查与干预分析科研平台 双心量表

愿做患者的心灵布丁

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6-06-18 00:00

  关于双心医学,我想从我治疗过的两名患者说起。

  戴某,女性,57岁,因“反复胸痛一个月”来就诊,给她查了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常规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特征,告知该患者,你的心脏没什么大碍,于是患者高兴地回家了;可就在出院后两周的一个夜晚,该患者再次因剧烈胸痛从急诊收住入院治疗,由其他医师主管,患者强烈要求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完全正常,最终诊断“慢性焦虑状态伴惊恐发作”,这次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心理了疏导,并予舍曲林25mg每天一次,一周后加量为50mg每天一次。用药一个月后患者复诊,自诉未有胸痛发作,建议持续用药12个月后停药,患者3月后自行停药,症状再发复诊,再次建议需持续服药8-12月才可停药后,患者用药1年后停药,至今已四年,患者无不适。

  牛某,女性,6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两周”就诊。住院后从病床走到病房门口,患者都会气喘嘘嘘,直呼胸闷、气憋,一定要坐下休息。既往体健,否认心脏病及肺病史;经过检查后排除了该患者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告知患者她身体健康,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予舍曲林25mg 每天一次,阿普唑仑0.4mg 每晚睡前。3天后患者胸闷、气喘症状消失,一周后带药出院。定期门诊随访3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再有不适主诉。

  其实,因“心慌、胸闷、胸痛”这些症状到心脏专科门诊看病的患者,确实相当一部分有心血管疾病器质性问题,但同时也有不少患者,尤其是没有危险因素、没有家族史、症状不典型的中青年的女性,很多是焦虑、惊恐、抑郁等精神心理层面的症状。如果大家不注意心理健康,会浪费医疗资源。非心脏病的中青年女性,去做CT、冠状动脉造影,不仅是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带来一生癌症的风险。

  我的老师,著名医学专家胡大一教授早在1995年就开始开展“双心”服务,“双心医学”是由胡大一教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能够体现“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一种医疗行为。开展“双心门诊”、“双心查房”也是心脏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双心医学”指一方面是我们要关注心血管健康,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是身心全面健康。而我们过去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大家把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都用在解决患者的躯体疾病上,忽视精神心理的健康,而大量心理问题,比如说焦虑、抑郁都存在于综合的科室,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综合医院神经科、心血管科、消化科门诊患者中20-25%的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这些患者再由精神科医生测评有39-73%患有抑郁症和/或焦虑症。而这些科室的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对精神心理的问题,一不关心,二也缺乏这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大量的焦虑、抑郁都被忽视,很多患者花很大的成本,做了支架、搭桥手术,手术是很成功,但术后依然很痛苦,有的甚至比做前痛苦更严重,医生千方百计在躯体上找问题:是不是支架又堵了?或者是搭桥的血管又堵了?实际上是大家忽视了心理健康,如果既关心心理健康、又关心身体问题,就会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缓解医患矛盾,使医院和患者之间更和谐。

  其实早在几千年以前,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就提出了心脏与心理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还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主喜,喜是心的一种情绪反应。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则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现代研究证实,惊恐、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不仅仅是我们“内心”的感觉,它们可能实实在在影响着心脏的健康。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其发生、临床表现、预后等各方面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息息相关。

  那么,究竟患者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夸大了疾病的恐惧感,通常问题解释清楚了,也就没事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医生使问题复杂化,即“医源性疾病”或加重疾病的“医源性因素”。医生对疾病的解释不够详尽,对手术的说明不够具体,从而使患者产生了恐惧感。如果医生能够耐心解释,与患者充分平等的沟通,这类精神心理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知识,阅读了大量资料,然而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

  3、疾病本身的痛苦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如长期卧病在床、反复手术等。

  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提出的“心碎综合症”即是由于严重的精神打击导致的心脏疾病。

  5、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有些家属过于紧张,带着患者到处寻医求治,这些大多数为未成年人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但浪费大量医疗卫生资源,而且病是越看越痛苦。

  6、由于共同的生理表现,患者因为单纯的精神心理症状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的常见症状为胸闷、胸痛、气急。

  7、患者确实患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疾病。毕竟,精神病患者也有可能同时患有心脏病。

  面对心脏科隐藏的精神心理问题,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更好的看好病人,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床工作中,如何应对心内科患者精神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首先要做称职的心脏科医生。医生需要明确患者是否患了心脏疾病,如果真有病,具体是什么疾病,这个疾病对于患者危害有多少,怎么样做到最佳治疗方案。明确了这些问题,对患者进行解释,解开患者心结,避免患者过度焦虑,减少对疾病的恐惧。

  2、精神心理问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医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如同关注冠心病病人的血糖,高血压病人的肥胖等。患者的情绪应激反应同样贯穿于他所患心脏疾病的始终,需要得到干预和控制,以提升治疗效果和完善预后。尤其是心脏急症的患者,克服紧张情绪有助于病情的回复。

  3、医生看的是病人,而非看病。

  目前国情来看,医疗资源还是紧张的,一个医生看一个门诊下来少则几十号病人,多则上百号病人,医生更多的关注是患者的病,给他开什么药或动什么刀,能够静下心来面对“病人”而不是面对“所患的病”,很不容易。尽管医疗条件有限,我们临床医生还是要尽自己所能把病人当做一个有情感的血肉之躯,而不要单纯是看“病”。

  4、临床医生交流注意谈话技巧。

  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应该避免使用命令性口吻或直接、突兀的给出负面信息及在做出完全诊断之前透漏阶段性主观看法,不要夸大疾病的不良预后。如:“别多问了”,“和你说了你也不懂”,“家属留下,患者出去”,“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药”,“你怎么才来看病”,“你的病不好治”,“听你的还是听我的”,“随时可能有猝死的危险”,“血管病变太严重了”等等。

  临床工作中如何进行“双心医疗”呢?医院就诊主要有门诊和病房,做好“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双心会诊”基本上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双心门诊可以由心脏科医师与心理科医师联合坐诊,也可由心脏科医师学习精神心理专业知识后独立完成,后一种形式更值得推广,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能够促使心脏科专业医师更加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另外,需与精神专科医院和医生密切合作,有需要时联合会诊,对于中、重度精神障碍患者需转诊治疗。

  双心查房、双心会诊可以由心脏科、心理科医生联合进行,同时护理人员也可加入,共同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加强了医患双方的沟通,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会提高,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医患关系将更为和谐。每个医生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都要时时记住“双心”这两个字,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

  随着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生理、支架、搭桥等治疗技术得以普及。医生关注的重点越来越转向“支架放哪里、消融打哪里”,却极少关注患者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健康。南京明基医院的“全人医疗”模式,提倡全面综合的全程关爱和医疗服务;“双心”健康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愿每位医生都能成为患者的心灵布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感受最高成就感,同时体验心灵得到净化的无上快乐。

返回顶端